圓山尋「劍」輕鬆行

 午後乘車到捷運劍潭站,過馬路到公車劍潭站,仔細欣賞圓山地標,劍潭公園登山口擋土牆上的顏水龍先生的100公尺長巨幅馬賽克水牛壁畫。再上山走劍潭山、文間山、正願寺過個三小時的圓山尋「劍」輕鬆行,收穫不少,行囊滿載而歸。

 1969年,當時的民選市長高玉樹,在台北市升格為院轄市後仍繼續擔任首都市長,邀請顏水龍教授擔任市政顧問,請顏水龍教授規劃敦化南北路、仁愛路林蔭大道,仁愛圓環;並請顏水龍教授在中山北路劍潭公園擋土牆上製作大型馬賽克壁畫,長達100公尺,名為「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」,因為畫中有很多水牛,被俗稱「水牛圖」。

一轉眼,這座壁畫也三十五年。多年來,這幅壁畫已成為士林、北投、大直一帶居民共同的記憶。匆匆乘車經過的人士,僅從車窗驚鴻一,(我也很慚愧)很少有機會能佇足,仔細欣賞這位台灣國寶級前輩本土畫家(十二位台灣國寶級前輩本土畫家是:郭柏川、李梅樹、廖繼春、陳澄波、李澤藩、林克恭、陳進、呂鐵州、顏水龍、李石樵、楊三郎、劉啟祥。)顏水龍的作品。

 三十五年來,經過日曬雨淋,有些馬賽克已剝落,擋土牆上方的植栽根部破壞了部份壁畫,壁畫前的植栽沒有妥善規劃或修剪,也遮住了這座壁畫。台北市文化局撥款300萬元,自2004.03起,花三個月整修,特別選在2004.06.05顏水龍101歲冥誕日,由台北市長馬英九、前市長高玉樹、顏水龍女兒顏美里等共同為「水牛圖」點燈。

去年也有兩件有關顏水龍教授的消息:一月中旬,台北市日新戲院以六億元賣出,新買主也獲得價值千萬顏水龍教授的「旭日東昇」公共藝術壁畫。三月郵局發行顏水龍教授畫的「魯凱少女」郵票,紀念研究原住民第一功勞的顏水龍教授。

 今天所走的行程跟「劍」「潭」有關的名稱有:捷運劍潭站、公車劍潭站、 劍潭公園、劍潭山、劍南路、劍潭寺。「劍潭」為基隆河流經劍潭山麓形成的彎潭。潭水深澈,水流迴旋打轉,自古流傳鄭成功、荷蘭人投劍於此的傳說不少。

劍潭古寺門樓

劍潭古寺

劍潭古寺公園

 劍潭寺原位於「劍潭」的北岸、劍潭山的南麓,背山面水,風景極為清幽。是台北市內最古老的廟宇之一。傳說明鄭時已有結庵,奉祀觀音大士,初名觀音亭,到康熙五十六年改建,更名為「西方寶剎」,乾隆五十六年重建,因寺臨劍潭,又改稱「劍潭古寺」。後來幾經重修、擴建(去年再重修,尚未完工),山光水色,古剎名潭,互相輝映,「劍潭幻影」為當時淡北八大景之一。

 日據末期,日本人發動太平洋戰爭,想擴張「台灣神社」為「台灣神宮」,於是強命該寺遷建大直。寺裡古物很多,如觀音神像、送子觀音石雕、十八羅漢金剛、古香爐、雙龍柱及大神案等,重修開放後,都值得參觀。

劍潭山山脈呈東北至西南走向,最高點約為海拔205公尺,其地質沉積年代距今約2400-2200萬年前的木山層,主要是由砂岩、頁岩互層所組成。光復後,由於地理位置重要,角色轉換為國家軍事要塞管制區,三軍大學、海軍總部、國家安全局訓練中心都在附近。解嚴後才開放劍潭山區,愛山人士才得以親近。

 從圓山風景區牌坊順階梯直上大忠宮,參拜鄭成功。

廟宇面臨劍潭,展望良好,風景極佳,再順主稜線往上走,經過很多座羽毛球場,欣賞風景,也欣賞台北市民休閒健身、打球運動、歡唱卡拉OK,分享他們的歡樂,從中得到不少的樂趣,如有時間要逛完將近200座羽毛球場,要花上好一大段時間。從木棧道的最高處進入「萬壽園」,在「南山早操會」的後面就是高153公尺,2等1064號三角點的劍潭山。

 再順稜線往東走,大約每數十公尺可看到已廢棄的衛哨崗亭,6號衛哨崗亭附近就是觀景坪,左面可遠眺觀音山、淡水河、北投焚化爐、士林捷運站附近景色;右面遠觀大屯山係、天母地區。

 再往前走就到「老地方」,這是山友命名,建有幾間休息登山休息亭、寮,可瞭望大直橋附近景色,美麗華摩天輪、台北101也在視線之內。

再往東行,路分左右,左上立有「注意路小難行請小心」的欄杆小路,右下是泥土路,路基有崩塌通過也是要小心,兩條路殊途同歸都是接石板路。

石板路也分二路,左上文間山(猜測較少上下坡),右下也是文間山、觀景坪(猜測會經過墓園,不取),遇叉路,左上後方是軍營,前行是單線水泥車道,遇「慢行」牌前,往下走接到剛才叉路右面上來的山路,(墓園在下方)接回單線水泥車道過「少林亭」,北安路501巷101之1民房,「收訊站」(可看到故宮)。

 左上小山路(有大小車道,上行小車道亦可達雷達站),經雷達站再右下車道2、3分鐘,不走車道(備註1:走車道經軍營,可到法師宮、正願寺或下山)左面綁有很多路條,山路向西行上稜線,遇叉路再向北,經竹園又走回車道,再走左側上山小路,就到「山水雲」、「樸仔腳」、「飛鷹登山隊」釘牌的184公尺圖根點「文間山」,南面山路可下正願寺,北面有休息亭、寮,東行下山接劍南路大車道。

 從劍南路大車道登山口,北面可達鄭成功廟、故宮,西面下東吳大學,南面通劍潭寺、美麗華百貨公司。

 往下行約5分鐘在「正願寺」指標前,熱心地方公益事業的成功里里長李清水先生製有:「青山常在,綠水長流,留下足跡,不留東西」提倡環保的牌子,令人省思。

往上走車道到達(備註1處),折回,因劍潭寺整修中改下正願寺,發現路左上去有精緻的廟宇,走近一瞧,原來是曾經拜訪多次的「靜修宮」。

 從小路退回馬路往下走,路分二,車道與步道,走水泥階路,到達「正願寺」的指標,廟形從上面往下看不起眼,正想往回走,卻發現建在石牆下,一列日據時期日本佛寺捐給台灣的多尊石雕佛像,趕緊筆記下來。

 由右而左是:弘法大師、三十四番種間寺、卄八番大日寺、文殊菩薩、三十七番岩本寺、三十八番土經國金剛福寺、三十二番平等寺、三十六番青龍寺、十九番立江寺、弘法大師計十尊。

 觀音山的凌雲禪寺也有多尊日據時期日本佛寺捐給台灣的石雕佛像,但是也沒保管好,失竊多尊,保存下來的不多。

 詢問正願寺22年次,十三歲發心出家,當正願寺住持25年(有幾年也兼任劍潭寺住持),曾經當選全國好人好事代表的正願師父。

她說:「正願寺建寺已28年,這十尊石雕佛像是本地人士捐贈,來源則沒提及」

「番號怎麼沒齊全?」

「建寺時就是這十尊石雕佛像,沒少過」

從「北安路745巷43號」供奉十八手觀音菩薩的正願寺走階梯下山,到北安路的自強隧道站牌乘286公車回家,結束了三小時的輕鬆、收穫豐富的登山行。

 2005/01/12寫於松山

2005/04/04再探補記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-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