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於蘆洲李宅,我在之前已讀過多篇報章介紹,也參觀過李宅,只是不知道聰穎能幹、多才多藝、溫文敦厚、待人誠懇的李良猷先生,就是李府的子孫,看了達人部落格後就決定再拜訪幾次,不巧的是一月中旬以後天氣又濕又冷,直到最近〈2008/02/19用過早餐即刻出門,搭上306公車在蘆洲的空中大學站下車,對面巷口就是中正路243巷,不消幾分鐘就看到隴西堂的門房,旁邊是售票處(註1)。
蘆洲李宅位於“田仔尾”村,後被匿稱為“田野美”。原建築創建於清咸豐七年(西元1857年),為「編竹夾泥牆」(註2)式構造,後因淹水損毀,於清光緒十九年(西元1893年)重建,古宅四周都是李府田園,前望觀音山,淡水河,厝後果園,兩側呈半圓狀,一如太師椅扶手曰「護台」,壁基使用粗石、糯米、水泥、砂石等混合砌成,屋脊馬背型,門窗門板漆黑色(註3)。
蘆洲李宅土地面積為2000坪左右,建坪扣除外庭後佔460餘坪,三落四合院有9廳56房120門。雖然李府捐給政府,核定為三級古蹟,地方政府卻沒有撥經費補助管理維修。
今天參觀的民眾到下午一點我離開前只有我一人,〈很榮幸巧遇二位雙和地方有線電視台記者在採訪薛琴教授製作節目〉,基金會的執行長簡秋燕小姐熱心的為我導覽,同時讓我猜:文建會每年撥的經費有多少?我根據上面提到的數字,從幾千萬猜到幾百萬都不對,執行長一直說再減少、再減少,我始終沒有猜對,她只好告訴我一年是 20萬元。經費拮据,難怪我拿不到簡介,也難怪林懷民先生要說「……沒有照顧文化」。
謝謝達人,也謝謝執行長!讓我倘佯在寧靜、幽雅、豐富的文化氣息中,愜意的再做一次知性之旅。謝謝您!
↓古宅大門刻有清代舉人羅秀惠之「外翰」門額

↓李氏家族從歷史文化傳承以李友邦為主的、抗日愛國、光復台灣,到二二八事件、白色恐怖時期而成為受難又犧牲者,是一部典型台灣人堅意不屈人文意志的歷史寫照。
↓2006年10月25日蘆洲李宅重現風華正式開放為「李友邦將軍紀念館」。
↓宅前半月形蓮花池一座及一條小運河可通淡水河,宅後華台(前有照,後有靠)
↓大廳對聯:一般心二友兄弟必恭必敬,兩件事以傳孫子半讀半耕。
橫批:傳世惟青簡,留耕有丹田。是李府家訓,是傳家寶。
↓李氏古蹟代表台灣人的精神,李友邦將軍及家族不但選擇為國家犧牲,還選擇了原諒、包容與奉獻,這樣的歷史、這樣的故事、這樣的台灣人精神,相信會永遠的留傳。
↓李宅的飯廳非常儉樸
↓李宅的轎子
↓蘆洲李宅三進四合院共有7廳、54房、96個門,房門的春聯皆不同

↓清朝時,李氏先祖李樹華曾擔任全台秀才科考業務,他耕墾興家,宅內六十房的門戶皆有門聯,詞句內有抒情、有明志或是諭示子孫,都是樸質、寓意雋永的春聯佳句。
↓每年春節基金會都會邀請書法名家、社區民眾、學生來古宅書寫春聯。

(註1)關於售票問題,達人部落格有過討論的記載,收費好管理,收太高不能與社區結合,收太少不敷支出,最後採取折衷方案。
(註2)執行長說:應該是採用蘆洲的特產蘆葦,「編葦夾泥牆」才正確。
2008/02/28又到李府古宅,請教執行長李府大家族如何和樂融融的生活情形。之後執行長安排,感謝由志工陳小姐辛苦駕車,多位志工作陪,很順利參觀到秀才厝、李得吉樓仔厝、張氏古厝,拍得五張「編葦夾泥牆」照片。蘆洲發展很快,張氏古厝現在是否已改建成大樓,「編葦夾泥牆」照片可以見證蘆洲的發展史。
(註3)執行長說:清政府規定民宅的式樣與官宦之家不同。
旅遊日期:2008/02/19
完稿日期:2008/02/21
更正一下:
現存蘆洲李宅三進四合院共有7廳、54房、96個門,連同門樓共有97門
初建之時為9廳、60房,內埕左右之文武廂房被大水沖走後,留下7廳、56房,中廳左右兩側之房間,因作為展館使用,兩間打通為一間,故現存為7廳、54房。
感謝chenby回應指正,內文資料已更正,謝謝!
非常感動!! 謝謝黃老師。李宅後人良猷鞠躬
謝謝達人的邀請!讓我倘佯在寧靜、幽雅、豐富的文化氣息中,愜意的做幾次知性之旅。謝謝您!
好個知性之旅
看著人物舊照片 想風華
遊走山林或是探訪名勝古蹟,都能怡情養性,修養身心,鍛鍊體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