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誥坑古道人文史跡探索
大崎頭是水源路的最高處,照片下方是鹿窟事件紀念公園,
廟宇、水道頭、古道巡禮 康誥坑古道大概是沿著現在的水源路而行,從中山高速公路汐止交流道出大同路對面的路口開始,就是水源路的起點,它經過大同里、復興里。自強里、文化里、白雲里,從市區蜿蜒到山區。它穿過高架鐵路下方,左方可看到尚未完工驗收的綜合運動場,歷史悠久的「石橋仔頭」福龍宮。 穿過高架鐵路的水源路旁的綜合運動場
歷史悠久的「石橋仔頭」福龍宮 水源路遇到新興路、新台五路時,被攔腰斬斷,因新台五路有分隔島,步行者要順著新興街過新台五路,再轉南行約25公尺就會再尋回水源路,而開車者則要到農會南方,過新台五路再北上找回水源路。從入口到連興街這段,水源路仍然保持狹窄、彎曲的原貌,開車者如要到白雲社區或水源地一帶,大概不會行駛這段路,都是直接從連興街再接水源路。 新建的文化白雲公園 過康誥坑橋後,在汐碇路口附近有「下寮」福興宮,18層樓高的「東方桂冠」、「山清水秀」大社區附近有「白雲」福德宮,過河的小山丘上,市公所在92年12月新建「文化白雲」公園,文化白雲如何解讀?在地人和外地人可能會不同,再往上行,左方可看到「石侯祠」,俗稱「石頭公廟」,祂的門聯相當特別:上聯是「石既神靈衆可尊」,左聯是「天生缺陷猶能補」,右聯是「人有痼(疒呆)自得安」。 「石侯祠」,俗稱「石頭公廟」 水源路的社區巴士終點站在逸林園,上面是汐止的水道頭。
「逸林園」社區上方就是汐止的水源地,俗稱「水道頭」,汐止自來水建設碑文刻在康誥坑溪的巨石上,經過80年歲月的颱風、洪流沖擊,大石仍然屹立不移,楷書體的字跡,雖然刻得深,碑文拍照起來已有幾個字體顯示模糊,如何保護這塊瑰寶,文史工作者應該多省思。 雋刻汐止水道布設記」碑文的巨石 從碑文可以看出:汐止早期的重大建設史,汐止自來水設施自1926年12月興工至1928年3月竣工,費時1年3月,汐止第一任街長陳定國先生(相當現在的市長)提倡飲水思源,體物節用,當時汐止人口僅有七千多人,現在約有二十萬人,80年間約成長30倍。 汐止水道布設記」碑文
備註:「汐止水道布設記」所在的溪谷位置,約位於水源路電線桿「水源路068號」及「白雲高幹54號」之處。 康誥坑福德廟 往上行,經過「康誥坑福德廟」,到二段324號的白雲居,此處是到白雲寺的古道起點,再往上行路邊有民間建立的「忠烈堂」及由李石城先生撰文的「抗日忠烈紀念碑」,公路蜿蜒而上,大轉彎的路邊有石桌、石椅處至上方公路,還有二段約200階碩果僅存的古道,除了懷舊的登山人外,一般人都走車道,古道長滿青苔、雜草顯得蒼涼寂靜。 位於水源路電桿「水源路燈099號」及「白雲高幹108號」之處,有一間不起眼的鐵皮屋,走進一看是土地廟,供奉土地公的神座用石板圍成龕狀,紅色大匾額題著「丁丑年仲春吉旦,福德宮」,丁丑年是民國86年,猜想那年加蓋鐵皮屋,門聯是「福安康誥重修德,正庇黎民興作神」,門聯處只突出鐵皮墻約20公分,感覺似乎深度不夠,但是低頭往裡面仔細觀看,供奉神明的空間又足夠,百思不解就轉到廟後查看,發現石板的廟身露在鐵皮屋外,蓋鐵皮屋只包頭不包身,這裡可算是廟中有廟。 1927年,大正十三年重修的福德宮,在1997年又被蓋上鐵皮屋, 蓋鐵皮屋只包頭不包身,從後面可以看到原來的廟身。
這時,忽然想起二、三十年前還沒修車道時,走古道要到光明寺的路徑有二條,一條是連接二段石階路上到大崎頭,可連走耳空龜或是十三分地區,另一條就是經過土地廟前桂花林走山腰上去,如今這條山路已荒廢不通,雜木擋道,擺放水桶等裝水用具的地方就是古道的入口。 既然早期登山就有這間土地廟,想必祂的歷史一定久遠,仔細搜尋,廟中沒有資料,廟後也只看到用紅漆寫幾個好像是捐款者的姓名,又到廟前仔細觀看石板門聯、牆壁,終於在牆縫處發現好像有紅漆寫的字,縫太小又無法湊近看清楚,只好拿起相機伸長手臂,對準細縫拍照,液晶螢幕竟然拍到「大正十三……」,十三底下幾個字因往內斜看不清楚,因廟是重修過,想必超過百年以上。 2006/11/24早上巧遇鹿窟事件的受難者,當地人士陳久雄先生,向他請教, 他說:「廟前古道因崩塌,又因有建好的柏油車道,因此以前的保甲路古道 就湮滅了。」 「紅色油漆所書寫的名字都是他祖父已作古的同輩」, 同時也告訴我: 「上頭480-1號的福德宮年代比這裡還久,可惜舊廟被拆翻修成新廟,祂 的原貌可從廟後丟棄的石板塊去追尋、回憶。」 僅存的康誥坑古道第一段〈白雲高幹97至106〉 僅存的康誥坑古道第二段〈白雲高幹106至111〉 再往上行,就到水源路二段480之5號的福德宮,這裡是水源路上最高的廟宇,也是山友最喜歡來的休息地,再走幾分鐘,就到勤進路上大崎頭的觀景瞭望台,在這裡看看風景,整理一下思緒,帶著愉悅的心情回家。 後記: 通常,我第一次參加的活動,最有想寫紀錄的慾望,如果超過三天,慾望慢慢降低,超過一星期,又有新的活動,如果再偷懶、再拖延,日積月累的結果,文稿一定不會出現,重複多次的活動,已經沒有新鮮感,更是不可能實現。 康誥坑古道從小到現在不知走了多少回,今天(2006/11/20)終於寫出一篇遊記,心中的愉悅自然是不可言喻。 自然界的演變,社會的進步,人類生活的改變,人文史跡也跟著改變。古道開闢成車道,交通雖然便利了,但是古道也消失或湮滅了。房屋改建,價值提高,可是文物被破壞,得失如何計算呢? 趁著人文史跡還存在的時候,趕快保護它、紀錄它吧!也許今天不做,明天就會後悔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