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硿古道,舊地輕鬆遊
我們一行40人,加上看網路或媒體報導,前來參加的山友共計66人,今天又來到石 硿古道。
好久不見,好想念
慕名而來的陸先生賢伉儷
熱愛山林,網路獲悉活動訊息的康先生
最年輕、最有活力的山友
「石硿」,是石空的舊名,
其居民是由雙溪烏山地區移入的。
石空古道至少在道光年間已經形成,
後來也成為安溪茶商由艋舺進入宜蘭的一條捷徑。
石空古道的登山口位在台鐵宜蘭線外澳車站附近。
搭火車在外澳站下車,不必出車站,
只要向南走至月台盡頭的天橋底下,然後橫過鐵軌,
山邊有黃底紅字「石空古道」的標示牌。
進入古道,一開始是700公尺長的上坡路,
沿途右側有百年老蓮霧樹林,遮蔭非常良好,
約15分鐘,抵達嶺頭可以眺望外澳的沙灘及外海,
此地舊名「松仔嶺」,因榕樹閩南話叫「松仔樹」,
所以現在另立水泥牌:「榕嶺」,
昔日的大榕樹已遭砍除,只空留地名而已。
過榕嶺,變為下坡路,
附近有農家種植的柚子及蓮霧樹,
約六、七分鐘,抵達榕嶺土地公廟。
榕嶺土地公廟最早只是三塊石頭疊成的石棚,
民國六十七年(1978年)改建為現在的模樣,
新廟也有近三十年歷史,已略見歲月的刻痕。
踏過土地公廟前的小溪後,再回頭望土地公廟,
會發現廟右側的金亭後方,
正有一座三塊石頭砌成的小石棚,這座昔日的舊廟,
若稍不注意可能就會忽略掉。
清潭的潭水青青,水聲潺潺,行旅休憩好去處
過土地公廟,就是山友們最稱道的精彩路段。
古道緊貼著清澈小溪,要小心踏踩溪石前進。
潺潺水聲相伴,也別有一番雅意。
約五、六分鐘,抵達青潭。
青潭是這小溪谷一處較大的淺潭,
附近溪谷開闊,適合在此休憩。
古道沿著小溪,有潺潺的水聲相伴
過青潭,開始明顯的上坡路,
旁有一古樸的石板橋,通往附近農園。
沿途出現竹林,也有右叉路,古道仍沿溪岸而行。
又約十二、三分鐘,行經一轉彎的上坡處,
右側有一木亭,此地為「店仔地」,
是昔日古道歇腳奉茶的地方,
木亭是後來整修古道時新蓋的。
古道的舊石階路
過店仔地,爬坡路出現一段古樸的古道舊石階。
爬上之後,便來到所謂的「五叉路口」。
有水泥牌說明:
「五叉牌:忽見古道分五叉,且從容;舊石空人家、外澳、
梗枋亦皆通,正所謂條條道路通石空。」
從最左側的山路走出去,接產業道路;
左側第三條山路走,這條山路是古道正路,
下坡接產業道路,過四個涵管排成一列建成的四孔橋,
可到2.2K的「接天廟」。
溪石濕滑,踩踏石頭要小心
我們選走左邊第二條山路,
途中有一座古老的石砌土地公廟,叫做「黃金嶺福德廟」,
是村民搭火車自福隆搬運「福隆砂岩」,
在日據時代1914年「大正甲寅年間,季夏月」雕鑿砌成,
小廟有「福德對聯」:「次天子位一,首諸侯空三」,
相當別緻,頗值得遊客參觀。
走一小段花崗岩石板路,下坡接產業道路,
我們沒有一直向前走到四孔橋,
轉走左側綁有路標的小徑過梗枋溪,
溪石很滑,小心踩過石頭,
仍然有人在慘叫聲中落水。
過河後,大家在寬闊的平地上休息、
午餐、聊天半小時。
10:30往上穿過清翠的樹林,
不到幾分鐘就到標示2.6K的石空舊聚落。
石空舊聚落遺址
這裡已無人煙,只見長滿青苔、蔓草的斷垣殘壁,石磨、石臼、大爐灶、大銑鍋、
成堆的玻璃瓶,菁嚳遺址,空遺時間在深山中流轉
憑弔、照相後,下陡坡,穿過桂竹林,
走0.4公里就到石空古道標示2.2公里的接天廟。
「接天廟」全名為「石空金頂接天廟」,
創立於道光二年。
廟前有一石龜負碑,碑誌記載建廟沿革。
因石空地區人口大量遷往山下,
便在濱海公路135K附近建新廟取名「接天宮」,
這座接天廟是「接天宮」的原廟,
向廟公請教得知:接天廟的祭典日期是農曆三月三日,
玄天上帝的聖誕千秋,
這時的石空古道車水馬龍,熱鬧非凡。
廟公也告訴我:
到山下的產業道路長6公里,開車只要10分鐘。
如果不是大熱天,選個涼爽的日子,
花個7、80分鐘看山觀海,也是最好的享受。
在接天廟分道揚鑣,
有人走廟左上山,從頭城農場的環山步道出梗枋,
我們則選第三條山路到五叉路口,
再享受一次石空古道的青山綠水,靜謐清涼的氣息,
12:10到達外澳車站,搭12:28的電車回家,
在車上仍然沒忘記要吃個美味的「福隆便當」,
才能畫下美麗的句號。
前年整修完成的接天廟
菁嚳遺址,空遺時間在深山中流轉
要回家了,在月台上照一張相留念,下週再見!2006/09/03 旅遊
2006/09/04 遊記完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