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誥坑古道人文史跡探索

大崎頭是水源路的最高處,照片下方是鹿窟事件紀念公園,

康誥坑 049_調整大小

 

Dcp_0827_調整大小

 

康誥坑 002_調整大小   

廟宇、水道頭、古道巡禮

康誥坑古道大概是沿著現在的水源路而行,從中山高速公路汐止交流道出大同路對面的路口開始,就是水源路的起點,它經過大同里、復興里。自強里、文化里、白雲里,從市區蜿蜒到山區。它穿過高架鐵路下方,左方可看到尚未完工驗收的綜合運動場,歷史悠久的「石橋仔頭」福龍宮。

穿過高架鐵路的水源路旁的綜合運動場

綜合運動場 005_調整大小

 

綜合運動場 008_調整大小

 

綜合運動場 011_調整大小  

歷史悠久的「石橋仔頭」福龍宮

康誥坑 118_調整大小  

水源路遇到新興路、新台五路時,被攔腰斬斷,因新台五路有分隔島,步行者要順著新興街過新台五路,再轉南行約25公尺就會再尋回水源路,而開車者則要到農會南方,過新台五路再北上找回水源路。從入口到連興街這段,水源路仍然保持狹窄、彎曲的原貌,開車者如要到白雲社區或水源地一帶,大概不會行駛這段路,都是直接從連興街再接水源路。

新建的文化白雲公園

康誥坑 035_調整大小  

過康誥坑橋後,在汐碇路口附近有「下寮」福興宮,18層樓高的「東方桂冠」、「山清水秀」大社區附近有「白雲」福德宮,過河的小山丘上,市公所在9212月新建「文化白雲」公園,文化白雲如何解讀?在地人和外地人可能會不同,再往上行,左方可看到「石侯祠」,俗稱「石頭公廟」,祂的門聯相當特別:上聯是「石既神靈衆可尊」,左聯是「天生缺陷猶能補」,右聯是「人有痼(疒呆)自得安」。

「石侯祠」,俗稱「石頭公廟」

康誥坑 099_調整大小  

水源路的社區巴士終點站在逸林園,上面是汐止的水道頭。

Dcp_0868_調整大小 

 

康誥坑 030_調整大小  

「逸林園」社區上方就是汐止的水源地,俗稱「水道頭」,汐止自來水建設碑文刻在康誥坑溪的巨石上,經過80年歲月的颱風、洪流沖擊,大石仍然屹立不移,楷書體的字跡,雖然刻得深,碑文拍照起來已有幾個字體顯示模糊,如何保護這塊瑰寶,文史工作者應該多省思。

雋刻汐止水道布設記」碑文的巨石

康誥坑 149_調整大小

從碑文可以看出:汐止早期的重大建設史,汐止自來水設施自192612月興工至19283月竣工,費時13月,汐止第一任街長陳定國先生(相當現在的市長)提倡飲水思源,體物節用,當時汐止人口僅有七千多人,現在約有二十萬人,80年間約成長30倍。

汐止水道布設記」碑文

康誥坑 078_調整大小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「汐止水道布設記」碑文如下:(原文無標點符號   汐止水道布設記   

本水道自大正十五年十二月興工,至昭和三年三月告竣,凡費金十五萬圓。諏卜本日舉通水式。我街居民七千餘,從茲得享潔淨用水,增進健康無疑也。古語曰:「造物雖無盡藏,然而源泉之涵濡殊屬有限。」我等當知體物節用,長保有餘,共慶無窮之福澤也。爰述數言以誌之

  昭和三年六月三日,汐止街長陳定國。   

備註:「汐止水道布設記」所在的溪谷位置,約位於水源路電線桿「水源路068號」及「白雲高幹54號」之處。

康誥坑福德廟

康誥坑 075_調整大小  

往上行,經過「康誥坑福德廟」,到二段324號的白雲居,此處是到白雲寺的古道起點,再往上行路邊有民間建立的「忠烈堂」及由李石城先生撰文的「抗日忠烈紀念碑」,公路蜿蜒而上,大轉彎的路邊有石桌、石椅處至上方公路,還有二段約200階碩果僅存的古道,除了懷舊的登山人外,一般人都走車道,古道長滿青苔、雜草顯得蒼涼寂靜。

位於水源路電桿「水源路燈099號」及「白雲高幹108號」之處,有一間不起眼的鐵皮屋,走進一看是土地廟,供奉土地公的神座用石板圍成龕狀,紅色大匾額題著「丁丑年仲春吉旦,福德宮」,丁丑年是民國86年,猜想那年加蓋鐵皮屋,門聯是「福安康誥重修德,正庇黎民興作神」,門聯處只突出鐵皮墻約20公分,感覺似乎深度不夠,但是低頭往裡面仔細觀看,供奉神明的空間又足夠,百思不解就轉到廟後查看,發現石板的廟身露在鐵皮屋外,蓋鐵皮屋只包頭不包身,這裡可算是廟中有廟。

1927年,大正十三年重修的福德宮,在1997年又被蓋上鐵皮屋, 蓋鐵皮屋只包頭不包身,從後面可以看到原來的廟身。

康誥坑 141_調整大小

 

康誥坑 143_調整大小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這時,忽然想起二、三十年前還沒修車道時,走古道要到光明寺的路徑有二條,一條是連接二段石階路上到大崎頭,可連走耳空龜或是十三分地區,另一條就是經過土地廟前桂花林走山腰上去,如今這條山路已荒廢不通,雜木擋道,擺放水桶等裝水用具的地方就是古道的入口。

既然早期登山就有這間土地廟,想必祂的歷史一定久遠,仔細搜尋,廟中沒有資料,廟後也只看到用紅漆寫幾個好像是捐款者的姓名,又到廟前仔細觀看石板門聯、牆壁,終於在牆縫處發現好像有紅漆寫的字,縫太小又無法湊近看清楚,只好拿起相機伸長手臂,對準細縫拍照,液晶螢幕竟然拍到「大正十三……」,十三底下幾個字因往內斜看不清楚,因廟是重修過,想必超過百年以上。

2006/11/24早上巧遇鹿窟事件的受難者,當地人士陳久雄先生,向他請教,

他說:「廟前古道因崩塌,又因有建好的柏油車道,因此以前的保甲路古道

就湮滅了。」

「紅色油漆所書寫的名字都是他祖父已作古的同輩」,

同時也告訴我:

「上頭480-1號的福德宮年代比這裡還久,可惜舊廟被拆翻修成新廟,祂

的原貌可從廟後丟棄的石板塊去追尋、回憶。」

僅存的康誥坑古道第一段〈白雲高幹97至106〉

僅存的康誥坑古道第二段〈白雲高幹106至111〉

再往上行,就到水源路二段4805號的福德宮,這裡是水源路上最高的廟宇,也是山友最喜歡來的休息地,再走幾分鐘,就到勤進路上大崎頭的觀景瞭望台,在這裡看看風景,整理一下思緒,帶著愉悅的心情回家。

後記:

通常,我第一次參加的活動,最有想寫紀錄的慾望,如果超過三天,慾望慢慢降低,超過一星期,又有新的活動,如果再偷懶、再拖延,日積月累的結果,文稿一定不會出現,重複多次的活動,已經沒有新鮮感,更是不可能實現。

康誥坑古道從小到現在不知走了多少回,今天(2006/11/20)終於寫出一篇遊記,心中的愉悅自然是不可言喻。

自然界的演變,社會的進步,人類生活的改變,人文史跡也跟著改變。古道開闢成車道,交通雖然便利了,但是古道也消失或湮滅了。房屋改建,價值提高,可是文物被破壞,得失如何計算呢?

趁著人文史跡還存在的時候,趕快保護它、紀錄它吧!也許今天不做,明天就會後悔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-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