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硿古道,舊地輕鬆遊

我們一行40人,加上看網路或媒體報導,前來參加的山友共計66人,今天又來到石 硿古道。

 好久不見,好想念

慕名而來的陸先生賢伉儷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熱愛山林,網路獲悉活動訊息的康先生

最年輕、最有活力的山友

「石硿」,是石空的舊名,

其居民是由雙溪烏山地區移入的。

石空古道至少在道光年間已經形成,

後來也成為安溪茶商由艋舺進入宜蘭的一條捷徑。

 

石空古道的登山口位在台鐵宜蘭線外澳車站附近。

搭火車在外澳站下車,不必出車站,

只要向南走至月台盡頭的天橋底下,然後橫過鐵軌,

山邊有黃底紅字「石空古道」的標示牌。

 

進入古道,一開始是700公尺長的上坡路,

沿途右側有百年老蓮霧樹林,遮蔭非常良好,

15分鐘,抵達嶺頭可以眺望外澳的沙灘及外海,

此地舊名「松仔嶺」,因榕樹閩南話叫「松仔樹」,

所以現在另立水泥牌:「榕嶺」,

昔日的大榕樹已遭砍除,只空留地名而已。

 

過榕嶺,變為下坡路,

附近有農家種植的柚子及蓮霧樹,

約六、七分鐘,抵達榕嶺土地公廟。

榕嶺土地公廟最早只是三塊石頭疊成的石棚,

民國六十七年(1978年)改建為現在的模樣,

新廟也有近三十年歷史,已略見歲月的刻痕。

踏過土地公廟前的小溪後,再回頭望土地公廟,

會發現廟右側的金亭後方,

正有一座三塊石頭砌成的小石棚,這座昔日的舊廟,

若稍不注意可能就會忽略掉。

清潭的潭水青青,水聲潺潺,行旅休憩好去處

過土地公廟,就是山友們最稱道的精彩路段。

古道緊貼著清澈小溪,要小心踏踩溪石前進。

潺潺水聲相伴,也別有一番雅意。

約五、六分鐘,抵達青潭。

青潭是這小溪谷一處較大的淺潭,

附近溪谷開闊,適合在此休憩。

古道沿著小溪,有潺潺的水聲相伴

過青潭,開始明顯的上坡路,

旁有一古樸的石板橋,通往附近農園。

沿途出現竹林,也有右叉路,古道仍沿溪岸而行。

又約十二、三分鐘,行經一轉彎的上坡處,

右側有一木亭,此地為「店仔地」,

是昔日古道歇腳奉茶的地方,

木亭是後來整修古道時新蓋的。

古道的舊石階路

過店仔地,爬坡路出現一段古樸的古道舊石階。

爬上之後,便來到所謂的「五叉路口」。

 

有水泥牌說明:

「五叉牌:忽見古道分五叉,且從容;舊石空人家、外澳、

梗枋亦皆通,正所謂條條道路通石空。」

從最左側的山路走出去,接產業道路;

左側第三條山路走,這條山路是古道正路,

下坡接產業道路,過四個涵管排成一列建成的四孔橋,

可到2.2K的「接天廟」。

溪石濕滑,踩踏石頭要小心

我們選走左邊第二條山路,

途中有一座古老的石砌土地公廟,叫做「黃金嶺福德廟」,

是村民搭火車自福隆搬運「福隆砂岩」,

在日據時代1914年「大正甲寅年間,季夏月」雕鑿砌成,

小廟有「福德對聯」:「次天子位一,首諸侯空三」,

相當別緻,頗值得遊客參觀。

 

走一小段花崗岩石板路,下坡接產業道路,

我們沒有一直向前走到四孔橋,

轉走左側綁有路標的小徑過梗枋溪,

溪石很滑,小心踩過石頭,

仍然有人在慘叫聲中落水。

過河後,大家在寬闊的平地上休息、

午餐、聊天半小時。

1030往上穿過清翠的樹林,

不到幾分鐘就到標示2.6K的石空舊聚落。

石空舊聚落遺址

這裡已無人煙,只見長滿青苔、蔓草的斷垣殘壁,石磨、石臼、大爐灶、大銑鍋、

成堆的玻璃瓶,菁嚳遺址,空遺時間在深山中流轉

憑弔、照相後,下陡坡,穿過桂竹林,

0.4公里就到石空古道標示2.2公里的接天廟。

 「接天廟」全名為「石空金頂接天廟」,

創立於道光二年。

廟前有一石龜負碑,碑誌記載建廟沿革。

因石空地區人口大量遷往山下,

便在濱海公路135K附近建新廟取名「接天宮」,

這座接天廟是「接天宮」的原廟,

向廟公請教得知:接天廟的祭典日期是農曆三月三日,

玄天上帝的聖誕千秋,

這時的石空古道車水馬龍,熱鬧非凡。

 

廟公也告訴我:

到山下的產業道路長6公里,開車只要10分鐘。

如果不是大熱天,選個涼爽的日子,

花個780分鐘看山觀海,也是最好的享受。

 

在接天廟分道揚鑣,

有人走廟左上山,從頭城農場的環山步道出梗枋,

我們則選第三條山路到五叉路口,

再享受一次石空古道的青山綠水,靜謐清涼的氣息,

1210到達外澳車站,搭1228的電車回家,

在車上仍然沒忘記要吃個美味的「福隆便當」,

才能畫下美麗的句號。

前年整修完成的接天廟

菁嚳遺址,空遺時間在深山中流轉

要回家了,在月台上照一張相留念,下週再見!2006/09/03 旅遊

2006/09/04 遊記完稿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-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